河南中医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2011年--2015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时期。认真总结学校“十一五”期间的成绩及经验,科学谋划并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对我校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我们必须理清思路,合理定位,进一步明晰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要举措,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抓内涵、提质量、升水平、上台阶,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科学发展,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中医药大学不懈努力,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做出更大贡献。
一、现实状况与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全校师生员工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一切为了学校发展、一切为了提高质量、一切为了师生利益,以育人为根本,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充实内涵,调整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突出教学中心地位,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提升了科研和医疗水平,为我校实现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中医药大学建设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办学规模:“十一五”期间,学校办学框架进一步拉大,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人才培养层次和结构得到了调整。目前,学校有 15个院(部)和1个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中心;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17701人,其中,普通本专科生16055人(其中专科生2530人),硕士研究生1086人,海外留学生161人,成人教育脱产学生399人;函授生3000多人。
办学条件:积极推进新校区建设,一期建设26万平方米。2006年10月第一批学生开始入驻新校区。目前全校校舍建筑面积40.6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504.37万元;馆藏图书95.9万册,中外文期刊达1254种。
教育教学:“十一五”期间,学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实施了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和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启动了教学质量工程项目,教学工作整体实力不断增强,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在2006年12月份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荣获优秀等次。
专业设置由“十五”末的14个本科专业18个专业方向,发展到目前14个本科专业28个专业方向,涵盖医、理、管、工、文等5个学科门类。实习基地由“十五”末的53个增加到119个。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等4个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护理学、药物制剂、药学等7个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中医学、中药学、中医内科学等3个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儿科学等15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中药学等3个中心被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出版教材284部,其中主编84部,副主编57部;发表教学改革论文628篇,校级以上教研课题立项166项,获校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56项,其中省级教学成果奖9项,并实现了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零的突破。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修订完善了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有力保障和推动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留学生教育受到教育部的表彰,继续教育在困难中发展。
学生培养:“十一五”期间,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了“立德铸魂,德术兼备”的育人理念。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建立了一支充满活力、结构较为合理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健全了制度,强化了管理,建立健全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助学贷款、心理健康咨询等服务体系,育人质量不断提高。加强诚信自强教育,使大学生的品德、知识和能力得到全面协调发展。
学校招生工作呈现可喜局面,新生第一志愿率不断提高,最高达158%。多年来学生就业率均在90%以上,连续多年被评为“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应届本科生的考研录取率高达35%以上。
学科建设:“十一五”期间,学校始终把学科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学科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河南省、学校三类学科分层建设的良好局面,覆盖了全校10个二级院部。目前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9个,省一级重点学科3个(涵盖14个二级学科)、二级重点学科2个;校级重点学科16个。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目前,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2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个;有9个学科、专业与北京中医药大学等联合培养博士生;2006年被人事部批准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历经几代人的努力, 2009年1月我校被河南省学位办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建设单位,实现了我校办学史上新的突破。
人才队伍建设:“十一五”期间,积极实施“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制定了一系列人才引进和培养政策,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有效改善了教师队伍结构。开展了教学名师评选、教学督导、教学比赛等活动。坚持青年教师导师制,提高了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提升了综合实力。改革职称评定办法,实行量化积分、择优晋升,使职称评审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
目前学校有教职工2771人,其中专任教师729人,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职称者112人,副高职称者223人;具有研究生学历人员516人,占教师总数的70.8%;其中,博士学位人员204人。研究生导师队伍不断扩大和优化,其中,硕士研究生导师327人,博士研究生导师22人。2009年,在全国首届国医大师评选中,我校李振华教授荣膺国医大师称号。设河南省特聘教授岗位4个,目前有3人受聘在岗;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有18人,河南省优秀专家24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36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13人,河南中医事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20人,河南省省级及厅级学术带头人57人等。
科学研究:“十一五”期间,我校科研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主持和承担国家级项目52项,其中,国家“863”计划1项、“973”计划2项、科技支撑计划2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3项。承担省部级项目221项、厅局级项目298项。累计承担科研项目计划经费9215.94万元;承担横向课题186项,获横向经费2015万元;获省部级科研奖励57项,其中河南省科技进步奖4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项(一等奖1项)、省发展研究奖4项。申请国家专利128项,获得授权的国家专利63项;发表学术论文7053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2016篇,被SCI、EI、ISTP、MEDLINE收录 122篇;出版学术专著(译著)、教材 568部。批准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基地及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等。获批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 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1个河南省中医药防治感染性疾病重点实验室、1个河南省中药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中医药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1个河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河南省高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成立了55个校级研究所(中心)和13个校级研究室。建有5个公共科研平台。《河南中医学院学报》和《河南中医》多次被评为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2009年7月,学报成功更名为《中医学报》,成为国家级期刊。
医疗服务:“十一五”期间,三所附属医院坚持突出中医药特色,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内涵建设,医疗条件、医疗质量与服务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为动力,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通过名医、名科、名院建设和特色文化建设,有力提高了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十一五末的2010年,一附院有病床1239张,年门诊量104万人次,年业务收入6.3亿元;2008年12月,国家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落户我校一附院,彰显了一附院的综合实力,成为全国布点的临床研究基地之一,进入国家队行列,目前基地建设正在全面推进。二附院有病床560张,2010年年门诊量53.3万人次,年业务收入3.2亿元;作为重点建设项目的高级病房楼建设进展顺利,2011年初交付使用,将为二附院增加病床600张。三附院有病床130张,2010年门诊量20.8万人次,业务收入突破7000万元。
改善民生:尽学校之能,坚持为教职工办实事办好事。始终把教职工利益放在第一位,正确处理发展和民生的关系,尽管经费异常紧张,仍保证了教职工酬金逐年增加。每年为教工解决子女入学问题,资助子女上学的贫困职工,定期为职工体检,添置文体活动设施,及时为困难职工送温暖,坚持看望慰问离退休职工。2009年9月,我校最大的民生工程、16栋20万平方米的小高层职工周转公寓在新校区全面开建,2010年底已基本竣工。
对外交流与合作:国际合作处积极拓展和国外大学、科研机构的合作,留学生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被评为全国留学生教育先进集体。
管理、保障与服务: “十一五”期间,学校各部门、各单位不断强化管理,创新体制和机制,2009年开始在全校各职能部门、二级院部实行了目标责任管理,有效调动了教工的工作积极性,提升了管理水平,提高了工作效率。学校的后勤管理、武装保卫等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在信息公共服务和管理平台建设方面,实现了校园网的全面升级,初步完成了学生管理系统、图书馆藏系统、教务系统和财务系统等信息系统的建设,数字化校园建设成效初见端倪。
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创新精神抓好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决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坚强领导集体。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强化对干部的培养教育,提高了各级领导班子决策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2008年7月,学校领导班子换届。2009年12月,召开了第三次党代会,明确了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党委。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集中宣传了一批以国医大师李振华为代表的师德模范和以全国道德模范王一硕、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白云苹等为代表的大学生先进群体和学生典型,彰显了我校育人特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优秀成果。校团委坚持以党建带团建,发挥学生会作用,加强大学生社团管理,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学校多次在全国、全省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中获优异成绩,多次被评为国家、省、市级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工会和离退休职工工作,关心教职工和离退休职工的生活,有力调动了全员积极性。2006年,在省教育厅开展的河南省高校德育评估中获优秀,学校获“全国师德建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7年学校被省委命名为“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2008年学校荣获“全国医学教育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07和2008年,分别荣获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二等奖。
总之,“十一五”期间,学校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综合办学实力大幅提升。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内涵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办学特色需要进一步突出;新校区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快步伐;服务社会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办学资金压力较大,需要进一步广开财源。这些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高度重视,正确认识,科学分析,认真研究,面对现实,面向未来,寻求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办学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一切为了学校发展,一切为了教育质量,一切为了师生利益,以育人为根本,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强内涵建设,增强综合实力,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能力,努力把我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中医药大学。
(二)办学定位
类别定位:中医药学科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中医药大学。
类型定位:教学研究型大学。
学校定位:突出中医药特色,立足河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以本科教育为主,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积极拓展海外教育,协调发展其他类型的高级技能性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以中医药学科为主体,积极拓展相关学科,实现医、理、管、工、文等学科协调发展;坚持品德、知识、能力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中医药大学。
(三)总体发展目标
基本完成新校区建设,完成周转公寓建设工程和配套设施等,使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师生学习生活环境跨上一个新台阶;加大投入、充实内涵、规范管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调整专业结构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保证博士学位授权单位验收合格、努力实现更名大学目标;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努力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确保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验收,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大突出中医药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争取创省级文明单位;不断提高教职工收入,改善教职工生活待遇,努力把我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中医药大学。
(四)主要发展目标与任务
1、办学规模:调整人才培养层次和结构,适度扩大办学规模。到2015年底,在校普通全日制本科生人数达到15000人,研究生1700人、留学生300人;适度发展成人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
2、办学条件:加快新校区建设步伐,2011年完成教学实验大楼建设任务,建成2号、11号2栋学生宿舍;适时开建标准化运动场及图书文献信息中心,实现学校整体搬迁的基本目标。争取到2015年完成新校区建设项目,使新校区成为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具有鲜明中医药特色的现代大学校园。对老校区资源进行整合,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效益。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用于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校园网络建设、图书建设、教学改革等。整合实验室资源,建设布局合理、功能齐备的公共服务体系和特色鲜明的科研实验平台。继续改善教学科研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公共资源与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配置合理、设施完备的教学科研用房。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初步建成整合学校所有信息的数据平台和办公网络,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加强校园综合治理,建设和谐校园。
3、教学工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医药事业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实际,在专业设置上要按照更名大学的要求制定本科专业发展规划,使本科专业数增至20个以上;调整专业结构,巩固特色优势专业,积极拓展医药相关专业,特别是服务于健康产业的新专业;控制医学类专业规模,稳定理学类专业规模,拓展管理学、工学类专业规模,使医学、理学、管理学3个学科门类在校本科生数均占到总数的15%以上。进一步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拟新建直属附属医院1个、非直属附属医院5个,拓展教学实习基地,提高带教水平,改善学生学习条件,有效满足教学实习需要。进一步加大合作办学力度,整合优化校内资源,择优吸收校外资源,积极探索新的合作办学模式。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水平。继续强力推进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在国家级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项目上寻求突破,争取3个以上项目跻身国家梯队。省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要增数量、提质量、上水平。积极探索高等中医药教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在仲景学术传承实验班的基础上,开办平乐正骨等实验班,在学生培养方面走出一条富有中原中医药特色的发展之路。积极开展专业认证工作,争取中医专业、中药专业等特色优势专业通过国家专业认证。扎实研究,着力形成一批前瞻性、针对性、实效性较强的研究成果,争取实现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突破。
4、学生培养: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坚持我校的育人特色和育人理念,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把教授为本科生授课作为重要制度。加强实验室、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开设辅修专业,拓宽学生知识结构和就业途径。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严格教学管理,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学生奖励资助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增强诚信意识,养成良好学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5、学科建设:优化学科结构,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结构合理、相互独立、互相支撑、协调发展的9大学科群。优先发展中医药等优势学科,系统建设重点学科,积极发展非医药类学科,促进各学科协调发展。加强学科分类指导与绩效评估,创新学科运行和激励机制,着力提高现有学科的综合实力,加强学科点内涵建设,汇聚一批优秀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一批国内外具有较高影响的学科带头人。积极培植后备军和新生力量,争取新增国家局重点学科4个以上,省级重点学科一级学科1个,二级学科6个以上;培植新增校级重点学科6个以上。
6、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进一步优化研究生培养结构,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强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管理;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达到7个以上,特别要重视中医药专业学位点之外的其他学位点的建设。按照博士授权单位规划建设要求,认真落实建设目标任务,确保2011年顺利通过国务院学位办的检查验收,使中医学和中药学成为博士授权学科。争取我校博士学位授权点早日开始招生,积极申报七年制本硕连读中医专业。
7、师资队伍:“十二五”期间,我校的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上一个新台阶,建设一支政治可靠、结构合理、素质良好、富有活力和创新能力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实现建设特色鲜明中医药大学的发展目标奠定人才基础。教师总量达到1200人,其中专任教师800人、兼职教师400人,生师比达16:1以下。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40%以上,且在各学科分布比较合理;充实新办专业教师数量。加强师资队伍制度建设,逐步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体系。重视教师的能力培养工作,安排200人次左右的教师参加进修或作访问学者;每年公派出国教师10名。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学术带头人8名以上,吸引10名以上在国外取得博士学位人员回校任教。培育选拔校级教学名师20名、教学标兵50名、教辅标兵15名,争取国家级教学名师零的突破;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50名;实现现有省级特聘教授岗位全部上岗,并积极申报新的省级特聘教授岗位3个;遴选校级特聘教授10名以上。
8、科研开发:面向河南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前沿,改革和创新科研管理体制,在提升科研实力和水平上狠下功夫。五年间,将承担国家级课题50项以上,省部级项目200项以上,课题完成率达到60%,鉴定科研成果平均每年30项以上,科技成果获奖平均每年20项以上;出版学术著作、教材500部以上,发表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3000篇以上,年均增长5%左右;承担横向课题200项,获横向经费2200万元;研发出2项高新科技产品实现产业化;实现科研经费突破1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争取发明专利授权产品 10项,可开发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 50%以上。培育标志性成果,产生一批能充分体现我校科研实力的、具有原创性、突破性、有重大意义的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争取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二等奖。
结合学科建设,培育出一批新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为推进我校科研的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培育科研创新平台,围绕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筹建新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2个,积极申请国家级科研平台;完善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使我校科研平台成为中医药科技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按照要求,加大中医药防治艾滋病、中医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方面的研发。进一步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在校县(市)合作、校企合作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提高学生科研意识,重视和支持他们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9、医疗服务:“十二五”期间,附属医院要坚持中医药特色,转变发展方式,适应医疗改革。大力实施中医特色战略、综合实力战略、重点品牌战略和管理服务战略,不断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学术水平和服务水平,为病患者提供优质的中医药医疗服务。到2015年,第一附属医院要发展成为现代化中医临床研究型医院,开放床位2000张以上,年收治住院病人4万人次以上,门诊量达到150万人次;加大6个国家局级重点学科和8个重点专科的建设力度,新建国家局级重点学科2个、重点专科2个;按照设计要求和建设方案,高质量完成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任务,在中医药防治艾滋病、中医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方面成为全国诊疗研发基地。第二附属医院要建设中医很强,西医不弱,服务功能齐全的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开放床位达2000张,年收治住院病人3万人次以上,门诊量达到120万人次,建成国家局级重点学科1个、重点专科4个,新建国家局级重点学科1个、重点专科2个。第三附属医院以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和河南省康复医院为建设目标,抓住学校整体搬迁的机遇,彰显特色和优势,提速发展;开放床位1000张,年收治住院病人1.8万人次以上,门诊量达到96万人次,建成国家局级重点专科1个、省级重点专科1个,新建国家局级重点学科1个、重点专科1个,省级重点专科1个。完成第四附属医院(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的规划、立项和建设工作,争取开诊。
10、对外交流与合作:适应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逐步提高合作交流的层次和质量,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水平,提升学校的国际化水平。大力推进与美、日、德、香港、台湾等国家与地区的教育、医疗、科研单位的交流和合作;完成与哥伦比亚曼努埃拉尔特兰大学合建孔子学院的任务;继续推进河南省汉语国际中医药文化推广基地建设,开辟和发展我校的国际合作基地,形成中医药教育、培训、文化推广、医疗及科研合作的国际化网络。加大交流访问力度,培养师生的国际化意识。
11、后勤保障:遵循总体规划、整体推进、立足实际、因校制宜、超越发展、提升内涵的思路,着力构建新型、和谐、数字、精细的现代化后勤保障体系,全面实现后勤服务手段的信息化、服务产品的标准化、服务队伍的专业化和服务设施的现代化。按IS9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在餐饮、宿管、楼宇管理、维修、校园绿化等领域建立规范的管理体系,学校公共卫生、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12、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注重领导班子建设,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积极推进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提高科学决策能力。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和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能力、作风上过得硬、师生信得过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不懈地做好党的建设工作,特别是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使大学生党员保持在15%以上。大力推进理论武装工程,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广大师生员工头脑。继续抓好校、处级干部中心组理论学习,巩固和完善理论学习的长效机制;认真抓好普通党员、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的理论学习。建立长效机制,全面实施“三全”(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开创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充分发挥民主党派、无党派代表人士的作用。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力争实现争创省级文明单位的目标。共青团工作要扎实有效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者等活动,做好思想引领和成才服务工作。进一步做好工会、离退休职工工作。认真贯彻执行《高等教育法》等,提高依法治校水平;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管理,进一步强化校务公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和学校长远利益与职工现实利益等关系,逐步改善职工待遇,维护师生合法权益。
三、主要举措与重要保障
为确保以上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作为主要举措和重要保障,学校将重点实施以下七大工程。
1、特色立校工程
加大对特色专业、特色学科的培育力度,积极发现和培育新的特色和亮点,在专业、学科、专科专病的建设和科学研究方面,做大做强我们的优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十二五”期间计划投入2000万元。加大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力度。加大对仲景学说研究、河南道地药材研究力度,在开办“仲景学术传承实验班”的基础上、开办“平乐正骨实验班”、“创新中药实验班”等特色实验班,构建“实验+实训+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等,使其成为我校的特色。以建设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为契机,把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做成我校的特色和优势;进一步强化儿科、老年病、心血管疾病、周围血管病和针灸推拿等学科的固有优势,全力打造一批全国品牌。
2、人才兴校工程
继续实施人才兴校工程,全方位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和管理力度,以高水平师资队伍和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为重点,建设一支适应高水平大学需要的人才队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坚持以学科建设带动师资队伍建设,以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学科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创新人才引进模式,探索人力资源共享新途径;同时坚持引进人才和引进智力相结合,以多种形式和渠道聘任知名兼职教授、顾问、名誉教授和工程技术专家以及境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实施“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建设国内知名、业内领先的科技创新团队。实施“教学团队建设计划”,加强示范教学团队和课程团队建设。实施“名师培养计划”,培养造就国家和省市教学名师;启动优秀博士扶持计划,加大对博士等高学历人员培育力度。加大经费投入,“十二五”期间投入2000万元,重点用于高端领军人才建设、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中青年后备人才培养。完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切实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党政管理人员和工勤技术人员的聘后管理工作,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3、科技强校工程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机制,逐步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科技工作管理体系;通过政策导向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科研人员和科研团队的积极性,产生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获得高层次奖励。加强科研横向联合,将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重要工作,促进产学研用结合。
完善科研经费投入体系,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十二五”期间拟投入2000万元。着力改善科研硬件设施,为科研人员提供便利条件;加大科研奖励力度,奖励取得重大突破的科研成果。
提升科研平台服务能力。以政府认定的各类实验室(中心)、创新团队为依托,以重大项目为导引,着力构建开放、共享的创新型科研平台体系,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提升学校科研平台的服务能力,促进我校科研工作的全面发展。
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积极引导科研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追求真理、献身科学、服务社会的精神,坚持严谨治学、实事求是、民主求实的学风,形成崇尚诚实劳动、鼓励科研创新、恪守学术道德、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
4、文化铸校工程
要树立“文化铸校”的理念,进一步加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个层面的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中原文化为基层,积极培育精神文化;坚持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大力弘扬学术民主、学术自由与学术创新,创新发展学术文化;不断完善制度文化,坚持以人为本,把制度创新的成果不断内化为广大师生员工的行为规范;加强环境文化建设,设计建设人文校园景观、工作设施、生活条件和形象标识,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加大对中华文化、中原文化、中医药文化的研究和宣传力度,通过筹建河南中医药文化博物馆,新建中药标本馆、校史陈列馆、古典医籍展览馆,深化中草药植物园建设、医圣文化广场建设等工作,强力推进中医药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使其成为学校的特色和新亮点,铸造特色鲜明的大学精神和文化。
5、和谐建校工程
采取切实措施,努力构建和谐校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全校范围内,大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使每一个部门、单位及每一个班级形成和谐向上的良好局面。高度关注民生,把解决好民生问题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提高教职工的福利待遇。2011年做好新校区职工周转公寓后期配套工程建设。关心师生的身心健康,不断完善学习、生活、文体活动等设施。采取切实措施,充分发挥教代会和职代会作用,在重大决策方面认真听取教职工意见。加强对校园交通、校园治安的综合治理,建立平安、稳定的和谐校园。校园的综合治理、物业管理、饮食服务等后勤保障重点争创一流,继续争创“文明食堂、文明宿舍”先进学校,校园物业管理达到一级资质水平。
6、开放富校工程
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调动各方合作办学的积极性,加大与海外相关机构或科研单位合作力度,走出国门推广中医药;大力发展海外留学生教育,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充分发挥中医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积极参与中原经济区建设,深入推进产学研用合作与交流,继续大力推进校市(县)合作、校校合作、校院(所)合作、校企合作等,争取与宛西、羚锐等(中国)科技公司制药企业和有关科研院所联办研发中心等高层次平台,和洛阳正骨医院联合建设骨伤学院,扩大与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的合作;鼓励各二级院系与(中国)科技公司单位结成紧密合作伙伴。积极开发国内外校友资源,争取(中国)科技公司资金,促进学校发展。
坚持“开源节流、适度举债发展”的原则,挖掘办学资源,整合现有资源,争取实现财政拨款每年持续增加,事业收入持续增长,学校财力不断提高。合理安排财务支出,保证重点项目如国家局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大科学研究、博士单位建设等投入。多方筹措资金,尽力保障新校区建设。加强财务监督,杜绝浪费和不合理支出,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加强内控制度,保证各项业务活动有效进行和资产、资金安全。推行公务卡制度,减少现金支付结算,提高支付透明度。
7、凝心聚力工程
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认真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强和创新党的工作,努力创建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廉洁型、和谐型党组织。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改善干部队伍结构,形成合理的干部梯队;做好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全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广大师生头脑,继续抓好校、处级干部中心组理论学习,巩固和完善理论学习的长效机制。认真抓好教职工生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的理论学习,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充分挖掘中医学中的德育资源,进一步发挥我校大学生先进群体的教育作用。
以争创省级文明单位为契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大对外宣传工作力度,增强对外宣传效果。加强统战群团工作,凝聚各方面的建设合力。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坚持和完善民主座谈会等制度,为党外人士搭建参与民主管理的平台。加强教(工)代会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拓宽教职工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渠道。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加强共青团和学生会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离退休人员的作用。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重大决策听取教职工意见。靠感情凝聚人心,靠待遇凝聚人心,发挥教职工的主人翁作用,发挥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作用。职工收入保持每年递增,争取达到省会院校中上等水平。依法治校,充分发挥教授作用。
四、规划实施
“十二五”规划是科学谋划未来五年我校改革发展的蓝图和纲领。规划的贯彻落实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系统工程,必须完善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周密安排部署,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各项任务目标落到实处。
1、广泛宣传发动
在广大师生员工中大力宣传规划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内容,使全校师生关心支持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为规划的实施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和舆论氛围。
2、制定实施方案
各部门、各单位要从实际出发,围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措施,结合实际,制定本部门、本单位的发展规划或实施方案及配套措施,并认真组织实施。
3、落实目标责任
学校将“十二五”规划的主要任务逐一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各单位,实行目标责任制。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分解任务各司其职,逐项落实。
4、加强督促检查
对规划实施情况要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等形式进行监测评估和跟踪检查。在督促检查中,倡导探索创新,鼓励各部门、各单位积极探索,创造性地实施规划;对成功的做法和经验,要及时总结,积极推广。
“十二五”时期是我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全体师生员工务必要以“十二五”发展规划为行动纲领,进一步解放思想,奋发图强,坚持不懈,求真务实,聚精会神谋发展,同心协力促发展,为把我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中医药大学而努力奋斗!